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總有一批懷揣夢想的弄潮兒挺立潮頭逐夢而行。
2021年初,河冶科技李棟憑借其在高速鋼材料研發領域的突出表現,入選公司 “研發新星”培養計劃。他深耕模具鋼、高速鋼等新材料研發與工藝優化,以跨學科創新思維攻克多項行業難題,帶領團隊實現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落地,為公司創造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高端材料實現自主創新貢獻了力量。
創新攻堅:從技術突破到產業革新的實踐者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材料研發范式,加速由試錯轉變為預測,從手腦研究進化至人機互動。李棟以“數字化研發+材料基因工程”為核心方向,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在木工刀具領域,他帶領團隊突破微合金化技術瓶頸,開發的HYCS系列模具鋼憑借優異的耐磨性能,上市后迅速占領高端市場。
針對擠塑機傳動軸行業長期存在的調質硬度不均問題,他創新性地將 Thermo-Calc軟件與機器學習結合,開發出 HYH15E 模具鋼,不僅解決了客戶生產中的開裂難題,還通過數字化工藝優化使硬度均勻性提升100%。
在高速鋼材料升級方面,他聚焦5G基站用銅鋅合金鋼卷軋制需求,開發的 HYM2-2(MOD)和 HYM42(MOD)軋制扒皮軋輥坯產品,消除了水波紋、高載荷微裂紋等缺陷,成功替代進口材料。
他主導完成《工具鋼控溫控鍛控軋控冷數值模擬工藝仿真》項目,通過多工序數字化模擬將模具鋼退火組織一次合格率從50%提升至98%以上,該項目榮獲 2023 年度河冶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
科研深耕:以學術積淀賦能產業升級
李棟在科研創新中始終保持嚴謹務實的態度。他兼顧學術提升和技術創新,在承擔日常工作科研任務同時,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在學術研究領域,他發表 SCI/EI 收錄論文 3 篇,其中《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the billet soaking furnace》發表于《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IF6.1),為加熱爐工藝優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以第一起草人身份制定 T/HMS002-2023《高合金鍛鋼冷軋輥輥坯》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大規格鍛鋼冷軋工作輥材料標準的空白。
截至目前,李棟累計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其中“超薄不銹鋼軋制軋輥坯用高速鋼及其制備方法” 等專利直接應用于解決“手撕鋼” 軋輥國產化難題,為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提供了關鍵材料支持。他還主導開發了蓄熱式均熱爐鋼錠加熱過程溫度預測模型軟件,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鋼錠加熱效率,節約能耗效果顯著。
團隊領航:河冶科技數字化研發體系的構建者
作為公司數字化研發轉型的推動者,他一直擔任中國鋼研數字化研發專員,2022年榮獲中國鋼研“M@T數字化研發教師”稱號,2023年榮獲中國鋼研“材料APP開發單項冠軍”。為提升河冶科技數字化水平,李棟牽頭制定河冶科技數字化研發管理辦法,從微觀、介觀、宏觀三個層面布局數字化研發體系,開展了鑄錠 Procast 溫度場模擬、軋制 Deform 應力場模擬等多工序數字化仿真,為工藝優化提供了高效計算模擬技術;帶領培養了3名數字化研發工程師,均通過中國鋼研集團數字化研發工程師認證,為公司數字化轉型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項目管理中,李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面對高 Cr 粉末鋼碳化物長大的行業難題,經過深入分析,他將熱加工加熱溫度從1150℃優化至1100℃,徹底杜絕了缺陷發生;通過開發φ550電渣錠和削皮+碾光工藝,使大規格軋輥坯成材率提升10%以上,無形損耗降低14%。在他的帶領下,河冶科技實現了熔煉高速鋼材料設計、變形與調控數字化研發全覆蓋,突破了基于機器學習的材料成分設計、熔煉高速鋼變形和碳化物預測調控關鍵技術,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初心如磐:讓黨性在科研崗位發光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李棟始終將黨性修養融入科研工作,帶頭踐行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在重大項目注重團隊協作,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吃苦、帶頭奉獻,營造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科研氛圍,他帶領團隊成功開發高品質工模具鋼均質化技術并實現成果轉化應用,2023年榮獲安泰科技優秀黨員稱號,2024年榮獲中國鋼研科技集團“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科研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李棟時常用這句話提醒、鞭策自己,“研發新星”圓滿結業后,2023年,李棟又入選公司首批科技領軍人才計劃,開啟了新的征程。如今,作為河冶科技總經理助理兼技術中心主任,他正帶領團隊開展 HOP7015 等高碳高合金粉末鋼研發,致力于突破航空航天用高端材料國產化瓶頸。從青澀技術員到公司科技領軍人才,李棟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證明:唯有以技術為劍、以創新為魂,才能在新材料研發的征程中劈波斬浪,為實現制造材料報國夢想貢獻力量。